焦点快报!巴登苯胺和苏打厂的崛起——德国化学工业的启示

2023-03-11 17:50:44 来源:观察网

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从动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作为染料,但天然物质产量低、成本高,以至于有些颜色因为稀缺性而成为富贵、权力的象征。


(资料图片)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们练就“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从黑乎乎的煤焦油里创造出五彩斑斓的染料。

1856年,英国化学家珀金(Perkin)发明了第一种合成染料——苯胺紫,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在合成染料发展的早期,英国一度占据领先地位,但德国很快后来居上。

1870年,德国巴登苯胺和苏打厂开始合成茜素的工业化生产。茜素提取自茜草的根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红色染料,也是第一种被人工合成的天然染料。

1878年,德国化学家拜尔(Baeyer,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创建化工巨头拜耳公司的Bayer不是同一个人)首次在实验室合成有“染料皇帝”之称的靛蓝。经过艰难的工业化开发,1897年巴登苯胺和苏打厂终于实现合成靛蓝的工业化生产,标志着德国攻克了合成染料的最高峰。

说到靛蓝,其实大家都不陌生,成语“青出于蓝”中的“蓝”是指蓝草,而“青”就是从中提取的靛蓝。靛蓝是需求量最大的染料之一,牛仔裤的蓝色就来自靛蓝。在1899年以前,德国出口的靛蓝几乎全是从印度进口的靛蓝粗制品中加工提纯而来的;1900年后,德国停止进口靛蓝粗制品;1905年,在德国全部的染料出口中,合成靛蓝占到五分之一,而印度的天然靛蓝产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1900年,德国的合成染料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合成染料为代表的化学工业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

1913年,巴登苯胺和苏打厂在德国化学家哈伯(Haber,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研究基础上,首次实现合成氨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解决粮食问题的合成氨堪称最重要的化工反应,足以永载史册。

我们的主角,巴登苯胺和苏打厂,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其实是它最初名称的缩写——B(巴登)A(苯胺)S(苏打)F(厂),没错,就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

在二战中,德国的化学工业作为纳粹战争机器的一部分而遭受毁灭性轰炸,战后被强制拆分。但在一片废墟上,德国的化学工业迅速重新崛起,回到世界之巅。

重视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培养、重视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动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升级、培育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德国化学工业的历史经验,对于任何一个需要追赶高科技产业的后发国家来说,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书:刘立《德国化学工业的兴起》

虽无球差校正眼,但怀扫描透射心

从一闪而过的荧屏画面中解析工业生产流程

破解材料密码,见证中国科技进步

做一个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工业党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材闻窗外事”

标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