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2天跌超10% “辣条一哥”卫龙撑不起200亿市值?

2022-12-18 12:03:21 来源:

一根辣条到底值多少钱?卫龙给出的答案是192.7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2月15日,头顶“辣条第一股”的卫龙以10.56港元/股的价格正式登陆港股市场。不过,从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来看,投资者对于卫龙的热情显然并不是太高。

上市首日,卫龙的股价便小幅下跌了2.65%,上市即破发;而到了第二个交易日,卫龙股价更是大跌8.86%,仅以9.15港元/股的价格收盘,市值也跌至215.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92.7亿。

据侃见财经了解,卫龙的这一次上市可谓历经波折。早在2021年5月,市场就已经传出了卫龙将在港股上市的消息,然而一直到拖到了今年的年末,卫龙才正式上市。

而除了上市的时间被大大延后之外,卫龙的估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据媒体报道,卫龙曾在去年5月完成Pre-IPO轮融资,融资后,卫龙的估值达到93.6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然而,卫龙在上市的第一天市值却仅为200亿左右,第二天更是跌到了192.7亿,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卫龙的估值便被“砍”去了400亿。

无论是从股价还是市值来看,如今的卫龙都已经失去了资本的光环;为何仅一年半的时间,卫龙的“身价”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面对低迷的股价,卫龙又该如何讲好资本的故事?

“辣条一哥”逆袭的背后

关于卫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4年前的1988年。

当时,湖南平江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平江县酱干产业的主要原料大豆价格也因此翻倍;面对高昂的大豆价格,为了降低成本,当地酱干作坊的老师傅们,用面筋替代豆干,做出了味道与酱干相仿,但价格却更便宜的面筋小食品,而这就是辣条的雏形。

不过,由于平江县位于长江的中下游,并不生产小麦,原材料都是从外地运送过来,需要付出高昂的运输成本,导致面筋生意一直做不大;当时年仅20岁的刘卫平看到了其中的商机,1999年,刘卫平带着辣条的秘方来到了河南漯河,在这里开了一间生产辣条的小作坊。

作为中原食品工业第一城,刘卫平到了漯河之后,辣条的生意很快便火了起来,2002年,随着辣条的大卖,小作坊已经满足不了辣条的生产需求,于是刘卫平开了一间名为“平平”的辣条加工厂,开始通过机器生产辣条。2003年,刘卫平将生产的辣条品牌命名为“卫龙”。

据媒体介绍,刘卫平之所以会取“卫龙”这个名字,是其出于对自己偶像“成龙”的喜爱,而从现在来看,“卫龙”也确实像“成龙”一样取得了成功。

2005年,随着大批机器的引入,卫龙的辣条生意越做越大,不过,由于辣条的生产门槛较低,许多的辣条小作坊开始出现,辣条市场竞争加剧。

也正是在那一年,央视突然曝光了辣条黑作坊非法添加霉克星、超标的苏丹红和甜味剂等安全问题,辣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由此也开启了全国辣条行业的整顿风潮,在这期间,辣条厂商大量倒闭,辣条行业迎来第一次洗牌。

由于很早就开始使用机器化生产,卫龙并没有受到2005年辣条食品安全风波的影响;到了第二年,卫龙选择逆势扩张,第二个生产基地驻马店工厂投入使用,随着产能的扩大,卫龙在辣条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并先后推出了新产品大面筋、小面筋以及亲嘴烧等。

2014 年,卫龙继续升级生产设备、改善生产环境,并逐渐走向标准化和自动化生产。在这期间,辣条市场的行业规模从 100 亿元壮大至400亿元,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国内的辣条企业则从数千家降低到了1000多家,卫龙逐渐成为了行业的龙头。

而后的几年里,随着一系列营销事件的出卷,卫龙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辣条一哥”,并最终在2022年12月15日正式登陆资本市场,由此完成了从“小作坊”到行业龙头的逆袭。

估值“砍”去400亿,卫龙不香了?

2022年12月15日,卫龙顶着“辣条第一股”的头衔,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从最近两年的资本动作来看,卫龙的这一次上市可谓历经波折。据媒体报道,早在2021年,卫龙就曾两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于当年11月通过上市聆讯,不过或许是港股持续下挫的原因,面对低迷的市场,卫龙并未选择在去年上市。

而到了今年的5月,卫龙在上市申请材料失效后重新提交招股书,并在6月通过上市聆讯,最终在通过上市聆讯6个月之后,卫龙终于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不过,虽然历经千辛万苦才登陆资本市场,但资本市场对卫龙却并不是太“感冒”。

从股价来看,卫龙上市首日便已破发,首日收盘下跌了2.65%;第二个交易日,卫龙股价更是大跌8.86%,仅以9.15港元/股收盘,市值也跌至215.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92.7亿。

根据媒体报道,卫龙曾在去年5月完成Pre-IPO轮融资,在融资后,卫龙的估值达到93.6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然而,卫龙在上市的第一天市值却仅为200亿左右,第二天更是跌到了192.7亿,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卫龙的估值便被“砍”去了400亿。

为什么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卫龙的估值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背后其实和其业绩有关。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9、2020、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卫龙分别实现营收33.85亿元、41.2亿元、48亿元、22.6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58亿元、8.19亿元、8.27亿元、-2.61亿元,其中今年上半年,卫龙的净利润出现了亏损的情况。

当然,卫龙今年上半年之所以会出现亏损,主要是由于和投资有关的一次性地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所致;根据卫龙披露的数显,其上半年营收稳定,经调整净利润为4.25亿元,虽然同比上年同期的3.8亿元同比增长约12%,但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而除了业绩之外,卫龙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也出现下滑的情况。

根据媒体报道,上半年卫龙调味面制品销量为8.2万吨,较2021年同期的9.5万吨下降了13%,此外蔬菜制品和豆制品及其他产品销量也分别下降了6.8%和21.6%。

或许正是业绩增速下滑和销量下降的双重影响,才导致了其估值大幅下降。

如何讲好资本的故事?

从目前来看,卫龙的处境并不是太过乐观。

虽然成功登陆了港股市场,但惨淡的股价表现,表明投资者并不看好卫龙的未来。

而除了股价下滑之外,近年来卫龙的“营销味”变得越来越重,在营销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卫龙的经销及销售费用分别为2.81亿元、3.71亿元、5.21亿元及2.69亿元,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8.3%、9%、10.85%及11.9%,虽然在营收的占比上不算高,但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作为一家食品企业,卫龙在营销上发力虽然非常正常,但投入的比例不断增大,则侧面体现了卫龙开始面临瓶颈,希望通过营销来换取销量,然而从销售数据来看,虽然上半年卫龙的销售费用不低,但销量却出现了下滑的情况,营销效果显然不及预期。

从现在来看,卫龙想要提升自己的估值、讲好资本的故事,显然不能只通过营销这个方法。

例如增加品类——目前卫龙在品类上,更聚焦于辣条及蔬菜制品,但品类远低于其他品牌;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良品铺子SKU超过1000种,三只松鼠也超过500款,相比之下,只注重调味面制品的卫龙,显然要比良品铺子和三只松鼠弱得多。

还有如何改变消费者对于辣条“不卫生”的看法,同样是卫龙提升市值的关键。

实际上,自卫龙开始进行标准化和自动化生产以来,其一直就想撕掉“垃圾食品”“不健康”的标签。不过从目前来看,卫龙还是很难摆脱这个标签,毕竟无论卫龙再如何升级,依旧还是“重油、重盐、重调料”,以主打产品大面筋为例,其配料中就包含食用香精、纽甜、三氯蔗糖等多种调料添加剂,显然不能说得上“健康”一词。

综上分析来看,虽然好不容易才成功上市,但上市后低迷的股价表现,则反映出了卫龙背后的种种问题。很显然,对于卫龙而言,上市只是第一步,其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标签: 资本市场

最近更新